荷兰国家道路与水运管理局(Rijkswaterstaat)联合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(TNO)近日发布调研报告,首次以14个月、6座私营重卡充电站的运营数据为样本,系统评估了公共快充基础设施的盈利模型与技术边界。

一、利用率:盈利临界点遥不可及
- 6座样本站共覆盖6家不同运营商,日均利用率仅为1%–6%。
- 报告指出,要让一座600 kW级别的快充站实现财务平衡,利用率必须达到25%–30%。
- 若达到该阈值,司机排队时间将显著增加,这与当前“随停随走”的使用习惯相冲突。
二、使用行为:平均补电仅30–45分钟
- 现场监测显示,电动重卡平均停靠31分钟,补能100–150 km续航,占电池总容量不足20%。
- 报告认为,这一现象说明车队更倾向于在自有仓库或物流园区完成主要充电,公共快充仅作“应急补位”。
三、电网瓶颈:1750–2000 kVA进线最多带4台600 kW
- 若超过4台600 kW设备同时运行,需额外配置储能或动态功率管理,否则将触发变压器过载。
- 每增加一套1 MWh级储能,CAPEX 至少再增加25%–30%,进一步削弱盈利空间。
四、市场基数:荷兰电动重卡渗透率不足1%
- 截至2025年1月,荷兰全境上牌的电动重卡约1300辆,占全国重卡保有量不到1%,已是欧洲领先水平。
- 报告预测,2026–2027年将有后续数据跟进,届时车队规模与充电需求关系将进一步明朗。
报告直言:在现有电价结构、车辆保有量和用户习惯的三重制约下,私营投资者几乎无法通过公共快充站盈利。政策制定者若希望维持基础设施扩张节奏,必须重新评估补贴机制与电网升级成本的分摊方式。
本文来自企业供稿,不代表欧美卡车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